
2025年世界汉学大会议程虽已敲定,但人气却远未结束。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名中外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主题,从多个视角、世界视野解读中国道路的历史传承、当代智慧和未来展望。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场景,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对话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文化输入到价值泛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世界研究”和“世界中国研究”就像文明对话的两翼。只有b实现均衡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和相互理解。今天,随着全球化浪潮深入,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日趋频繁,这两项研究类似于文化交流的“两个轮子”。只有同频共振、共同前行,才能冲破文明壁垒,实现真正的理解和象征。
构建中国世界研究学科体系刻不容缓
因为进入了近代,在“安、启、安”的重重压力下,古代中国人被迫打开了定国心,开始了“学中华世界”,即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漫漫征程。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怀揣民族复兴的梦想,漂洋过海,探寻救国救国之道。和人民。他们把科学技术、政治理念、文化思潮引入祖国,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寻找出路。从“学夷狄之术,练其治夷之术”,到1898年维新运动的制度改革尝试,再到倡导民主科学新文化,中国在不断吸纳世界文明成果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弱小走向繁荣的历程。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可。d 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这一切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向中国学习”的热潮。至此,中国百年来对世界文化的不断研究与当今世界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热切关注形成了鲜明的对位,打造了文明对话的新平台。亚洲华人与外国人。
然而,在这一历史机遇期,中国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研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目前,中国的世界研究多是基于特定学科背景、聚焦某一特定问题的比较研究,如经济学领域中外经济政策的比较、社会学领域中不同社会管理模式的分析、历史学领域中不同国家历史事件的比较等。虽然这项研究ch模式只能在特定领域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缺乏理论建设和体系建设的普遍意识,或将中国的世界研究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研究人员常常受到自身学科视野的限制,很难拥有广阔的视野。它无法从概念层面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无法深入探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导致华人世界研究的碎片化和分散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智慧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面对历史、现实以及世界对中国的未来期待,迫切需要对中国世界研究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立体、系统的研究。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作为古代东方之间的纽带丝绸之路融合了东西方文明,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进程,可以为当前中外交往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现实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必须通过中国宇宙学研究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趋势,发出中国声音,解决全球性问题。从未来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中国需要通过系统的世界研究来明确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并提供科学依据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有力理论支撑。
发展中国世界研究学科体系,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局限性,实现学科交叉融合。要整合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力量,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开展研究,形成全循环、多层次的研究格局。同时,要加强理论变革,立足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特色的世界研究理论和方法,实现中国话语体系现代化。通过对中国宇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从而推动中国从单纯接受世界影响转变为积极引领世界发展,使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均衡发展有助于构建相互尊重的研究体系
世界中国研究主要是海外学者从外部视角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探索。它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独特而多样的窗口。从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伏尔泰对孔子思想的推崇,到当代汉学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剖析,世界中国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扮演着“文化解码器”的角色。海外学者往往带来异质的文化参照系,热衷于捕捉容易被本土视角忽视的中国文化特征,为理解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提供新的分析维度。结果研究就像一个棱镜,让世界看到一个立体的、复杂的、持续发展的中国,而不是被贴上标签的刻板印象。
中国世界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本土立场对世界各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它为中国了解世界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桥梁。由于近代“睁眼看世界”思潮的兴起,中国世界研究被赋予了从“师夷长技制夷”演变为“知己知彼,建立双赢”的使命。从梁启超“欧洲之旅”中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到当代学者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治理体系变迁的研究,中国世界研究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提供知识。为国家发展和文明对话提供思想支持。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系统的研究,中国学者不仅可以学习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而且可以平等地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价值。这将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局限,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文明观。
当世界中国学与中国世界学同步发展、均衡发展时,产生的协同效应将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注入强大动力。这种平衡不是量的平等,而是质的互补和认知的双向性。一方面,世界中国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外部视角为中国世界研究提供参考。e、促使中国学者在研究世界时注重跨文化比较和研究;另一方面,中国世界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可以为世界中国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本土化阐释,帮助海外学者避免因文化障碍造成的误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双向研究均衡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偏见,构建真正的“文明对话”机制。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通过这项研究深入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刻板印象将逐渐消除,同情心将不断增强。比如,通过世界中国研究,外国人可以了解“家国情怀”背后的文化基因;通过中国世界研究,中国人也能了解自由精神dom包含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中。这种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相互理解,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平和谐的基本要求。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推动世界汉学和中国世界学同步均衡发展,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文化使命。它不仅需要学术界加强国际合作和学术对话,也需要全社会营造尊重不同文明的文化环境。只有让“两个轮子”不断转动、相互赋能,不同文明才能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共存,为人类文明发展谱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孙逸雪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常务副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任、国际汉语教育信息化实践研究基地执行主任